李骁:如何理解“少了后半句”之涵义
记得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的评点是:“坚持房地产巿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要让房价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提法发生了变动,只提了上述一句话的前半句,少了后半句。一些敏感的房地产专业人士立刻浮想联翩,有的甚至推出“合理想象”,认为这是决策层对外释放“楼市调控”的一个信号。
至少我已经听到许多专业人士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种种解说,个别人居然决断未来3个月房价将“暴涨”。凡此种种,确实令人感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楼市的提法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人会问:
难道是决策层把后半句遗漏了吗,我想上层领导绝不会如此糊涂吧?
或许是因为目前的房价已经回归到了“合理水平”,所以决策层也就不提后半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啊?
也许决策层决心把房价未来走向归还给巿场,让巿场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后再提供大量供给量来平衡房价吗?但是,这似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呀?????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提前半句话的涵义呢?
前几天,我在回答视频媒体记者采访时,针对“十八大”之后楼市房价是否会“暴涨”说了这样的话:“房价暴涨决不是‘十八大’的方向,决策层不可能水平这么低!”应该说,这就是我的基本看法。
最近,听到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我觉得不无道理:
把房地产调控仅仅说成是打压房价这是有失偏颇的,难道“微调”不是调控吗?眼下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实行所谓“微调”,不就是使“限购”政策更加宽松一点吗?调控既然能向下调,为什么不能往上调呢?针对房地产市场既可以实行全面调控,当然也可以实行局部调控;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控,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城市的楼市进行调控;既可以“限购”和“限贷”,当然也可以“松绑”和放松。
我认为,所谓“调控”是一个中性词,为什么一定要视之为单向贬义词呢?如此理解,心中豁然开朗。少了后半句,也许更适合目前整个国内房地产市场健康稳步向上的行情。房价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决策层都会实施适当的调控。
举例说,11月以来,北京楼市部分地区的部分楼盘出现“恐慌性排队摇号”买房现象,北京市住建委立刻进行了“调控”。除多次在公开场合加以辟谣之外,12月17日推出一条新规,对补缴社保的购房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甚至不予批准;12月19日,住建委责令北京农展馆附近的地块暂停挂牌竞价,原因是该地块起拍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有成为“地王”的可能??????显然,这些都不符合楼市健康稳步向上的目标,主管部门实施调控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长期“限购”严重波及到“刚需”以及“改善型”购房积极性的话,以后再度实行部分宽松些的“微调”不也是很正常的吗?(文章来源:优房网http://sh.uuufun.com/News/Detail-41252.shtm)
评论